世界在破晓的瞬间前埋葬于深渊的黑暗

Sunday, February 13, 2011

任人唯贤与美国梦

(刊登于联合早报2011年2月13日)

对于熟悉美国文化的人,大概都听过所谓的“美国梦”这个概念,也就是只要透过努力和不断的奋斗就能在美国这个国家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的理想。很多时候,“美国梦”是为了吸引许多移民到美国寻找工作机会,以及促使许多美国年轻人敢于冒险创业的主要推动力,因为拥抱此概念的人们不需要仰赖特定的社会阶级或者他人的援助,而是可以透过自己的勤奋和能力致富。

  尽管“美国梦”是个崇高的概念,不过,讽刺的是,美国人如果要提高实现此梦想的概率,或许应该考虑移民到北欧国家、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至少,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发表的报告显示,美国是在发达国家中拥有最低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的国家之一。许多美国人现今的收入与他们父母过去的收入有正比的关系,暗示其实许多美国人的成就与他们的出身背景和成长时所属的社会阶级有很大的关系。

  该报告也探讨一些影响各国社会流动性的因素,并且指出个人教育是能够改变个人社会流动性的最大因素之一,而贫困家庭青少年可否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政策,也间接成为影响社会流动性的主因。因此,在美国高等教育费用和学生教育贷款近20年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不难了解为何美国的社会流动性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来得低。

  如果说一般新加坡人对于“美国梦”感到熟悉,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政府建国至今,一向来都秉持任人唯贤的基础原则,并且极力推崇和实践所谓的“选贤与能制度”。任人唯贤的特质其实与“美国梦”出入不大,因为这些原则背后包含的意义是:无论出身背景和社会阶级,个人只要透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就可以获得表现的机会。

  许多国人都以我国采取任人唯贤的制度引以为豪,并都认为这是我国成功的主因。有关当局也极力将此原则体现在实行的多项政策中。例如,当局每年颁发许多奖学金给优秀学生,大幅度津贴本地高等学府的学费,以及透过助学金援助那些有能力考上高等学府的低收入学生。如同本人多次听到的一个说法:不怕你没钱读大学,只怕你考不上。

  尽管当局极力确保有能力的公民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不过前提是个人的能力并不受其他客观条件所影响。很多时候,本地制度是透过学生的学业成绩来鉴定他们的能力。然而,许多国外调查显示,学生的出身背景和所属的社会阶级都会影响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有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间接因为其他客观因素而成为任人唯贤制度的漏网之鱼?

  不仅如此,本地的社会结构从建国至今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例如,我们可从李光耀资政近期于莱佛士书院获颁“精鹰奖”(Gryphon Award)时的演讲内容中看到社会结构改变的端倪。根据李资政的说法,现今的莱佛士书院生有六成学生的父母是大学毕业生,属于高收入家庭的阶层,与李资政当年在书院念书时拥有许多来自各社会阶层的同窗的情况非常不同。

  在社会结构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考虑如何透过不同的政策来更有效地体现出让国人引以为豪的任人唯贤的原则呢?不然的话,当局极力提倡的任人唯贤的精神恐怕会变成某种名不副实的空洞口号,如同“美国梦”其实在美国以外的国家更可能实现一样荒谬。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