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破晓的瞬间前埋葬于深渊的黑暗

Sunday, May 04, 2008

新闻的素质

(刊登于联合早报2008年5月4日)

英国著名记录片导演 Adam Curtis 在他近期的短片《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elevision Journalist》中透过现今新闻媒体公司向观众和读者征求新闻内容的现象批评现今的媒体:由于许多新闻媒体工作者已经放弃向观众解释有关世界所发生的事,因此才转向一般观众和读者们做为主导公共讨论的权威。尽管这种让一般观众和读者参与新闻报导过程看似民主和开放,不过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不明智的做法,因为一般观众在少了新闻媒体者的深入报导后,也不会知道应该提供什么内容才算是新闻。因此,在这种恶性循环的过程中,新闻的素质每况愈下。

近期,本人在阅读本地新闻时对于 Adam Curtis 的评语感同身受。除了对于本地新闻媒体在近期内向观众征求新闻故事的做法不赞同外,本人也已经忘记自己每天上网阅读本地新闻时,最后一次没有在自己心里纳闷地想说这些新闻媒体为什么连这种事件都拿来当做新闻报导是何时了。几个信手拈来的近期例子包括香港艺人淫照事件、 本地某个男子与德士司机吵架后把该事件的录影放在 YouTube 上以及网民接着对该男子的傲慢做出批评的事件、某位女士因为德士司机向她示出不雅的手势而报警的事件等等类似新闻。如果这些新闻是出现在花边小报的话,那就算了。不过,这些新闻都出现在所谓有权威性的本地报章上,而有些类似的新闻甚至还被放到网上电子版本的首要位置上。

我常在思考为何这些微不足道的故事能够登大雅之堂。是不是在受到了二十四小时新闻频道和户联网的影响,一般人对于新闻的吸取和期待有所改变,所以新闻才必须一直有新内容更换?也是不是因为需要大量的新闻来吸引读者的目光,所以才会降低所谓新闻的最低底线呢?或者是现在许多新闻媒体都是以盈利为主,为了吸引广告商,因此对于收视或者点击率特别敏感。在这种无形力量的推动下,最能够确保一般大众注意的就是邀请他们参与新闻报导的过程,或者是把报导新闻的主导原则从新闻的重要性改成新闻的受欢迎程度。

如果说是要吸引更多读者的话,何必采取以量取胜的策略呢?与其为了所谓的独家或者是增加新闻的版面量而导致新闻的素质良莠不齐,不如进一步报导和分析所谓的重点新闻。例如,现在许多新闻报导在采纳专家或者学者的意见时都仅是以长文缩短的方式报导,将他们的见解浓缩成一到两个句子。何不允许更完整和深入的见解,以提供直接报导以外的另一个层次。换句话说,就是采取以质取胜的策略,把被动的报导换成主动的解析。

或许有些人会指出,新闻媒体无法在如此的运作方式下保持客观的态度,因为当你将被动的报导改变成主动的解析时,难免会在里头搀杂一些个人的偏见和主观的看法。然而,其实仔细想想,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所谓的客观新闻。当某个报章或者新闻节目决定把某个事件做为他们头条报导的对象时,这其中就已经搀杂了某些对于新闻重要性的主见了。那么何不承认新闻的非客观性,而对这世界所发生的事物进一步分析和提供立场呢?

当然,以上的建议的前提是所解析是重要的新闻。如果媒体公司将其解析方式用在那些鸡皮蒜毛的低素质新闻上,那么不难想像后果就会如同许多美国或者台湾的二十四小时新闻频道一样,变成一种变相的八卦新闻台。其实仔细想想,本地的平面媒体已经有这种以深入解析的方式来报导无关紧要新闻的例子存在了。不相信的话,可以去阅读那些花边小报或者是所谓的娱乐版,就知道本人的意思了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