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破晓的瞬间前埋葬于深渊的黑暗

Tuesday, March 30, 2010

学习双语到底好不好?

(刊登于联合早报2010年3月28日)


经常听到一个对学习双语的疑问,就是学习两种语文到底利多于弊或是弊多于利。在本人那些已经育有子女的朋友之中,认为利多于弊的朋友坚持小孩从小就尽量接触双语,并且有意地在小孩面前运用两种语文。

然而,那些认为弊多于利的朋友却认为如果过早让小孩接触双语会影响小孩的语言发展,使他们日后运用语文时会形成不伦不类的情况。我甚至听过有些父母告诉他们的小孩只要搞好英文就可以了,第二语文如果不学也罢,尽管我国实行双语教育政策。

到底学习双语是否有利?根据近期在《心理科学进展》发表的一篇综合报告显示,此问题的答案是学习双语有利也有弊。在总合近二十年来在双语和单语使用者所进行的研究后,该报告指出使用双语者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衰退的速度比使用单语者来得更慢。这也是学习双语的其中一个利。

为何使用双语者的认知能力比较慢衰退呢?多数人在开始衰老时,其中一个退化最严重的认知功能就是认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认知控制就是人们在进行思考或者任何思维任务时所运用来压制不相关信息和思维的一种认知功能,是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注意力和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这些其他认知功能不可缺少的一环。当双语使用者在使用其中一个语言思考时,他们必需压制另一个不被使用的语言的语法和词汇,以确保正在使用的语言不受到干扰。也就是说,双语使用者在说话或者书写时就同时在运用认知控制,而单语使用者却没此机会。在长期广泛运用认知控制的情况下,双语使用者的认知控制理所当然地比单语使用者得到更多的训练。这使到一般双语使用者的认知控制能力比单语使用者的来得强。根据初步研究显示,双语使用者的认知控制能力比单语使用者平均迟4年开始退化。

当然,使用双语也并非完全无弊。有许多在不同双语社会所进行的研究都一致显示双语使用者的词汇量比单语使用者来得少。在近期一个调查1700名年龄介于3岁至10岁的小孩的英语词汇量的研究显示,使用单语的小孩的英语词汇量在每个年龄层都比使用双语的小孩来得高,尽管那些使用双语的小孩都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不仅如此,双语使用者在一些测试语言处理的认知任务中的成绩都比单语使用者略为逊色,例如在词汇判断作业(lexical decision task)和词汇流畅性作业(verbal fluency task)这些测试人们从脑中取出词汇的效率的作业。换句话说,双语使用者从脑中提取词汇的速度没有单语使用者来得快和顺畅。

或许,那些认为学习双语弊多于利的读者会以双语使用者从脑中提取词汇的速度较慢的事实来替自己的立场辩护。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双语使用者的这些缺陷只有在严谨的实验室测试才显示出来,而其差别其实对普通的书写和会话的影响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在一般的书写和会话的情况下,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双语使用者和单语使用者的差别。

总合这些对于双语使用的研究,学习和使用双语似乎有利也有弊。然而,本人认为其利多于其弊,因为学习双语对于语言处理的负面影响在普通会话和书写上难以察觉,而如果学习双语能够让人们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更慢地退化,本人认为这非常划算。就如同知名双语学者Ellen Bialystok所说,如果有更多研究证实双语使用者的认知控制能力比单语使用者平均迟4年开始退化的事实,这将对于预防衰老的公共政策起着很大的影响。试想想,如果能够将认知退化延迟4年,将会比市面上任何药物来得有效,而在长期内也会为整个国家省下多少的医疗开支。

Wednesday, March 24, 2010

Critical Thinking



Another good video from QualiaSoup on critical thinking.

Monday, March 15, 2010

Craig Ferguson Iron Man Trailer



Another funny Craig Ferguson Clip

如何谈精神病而不色变?

(刊登于联合早报2010年3月14日)


最近到某位朋友的亲戚所经营的咖啡厅餐馆用餐后,无意间与老板娘K女士闲聊起来。当她得知我在大学主修心理学时,话题就转移到她的女儿身上,因为K女士怀疑女儿患上忧郁症。

这并非本人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因此熟练地回应K女士说自己并非心理医生,所主修的心理学领域也并非与忧郁症或者精神病有关,无法给予专业的诊断。不过,我提供了一些有关忧郁症患者的信息,并且鼓励K女士如果真的怀疑女儿患病,就该带她到心理健康学院(前板桥医院)接受专业诊断。也在预料中,她一听到心理健康学院,脸色马上大变,一直摇头说这是不可能的事,女儿并非“神经病”,若带她去的话,别人会如此认为。


在最近的财政预算案辩论中,卫生部长许文远宣布政府将增拨5700万元壮大精神病护理队伍,以维持一个能够让精神病患者逐渐重返社会的长期机制。该精神病护理队伍除了负责照顾那些居留在心理健康学院的病人外,也负责跟进出院后的病患。


本人认为此政策非常可取。由于已故的外婆是精神病患者,也曾目睹身边的朋友受到各种不同的精神病症所困扰,因此深深了解精神病患者如果想要康复或控制病情,是需要许多方面的支援和关注的。但此政策还不足够。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新加坡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必须教育一般大众改变对精神病及患者的态度。


本人发现许多国人与K女士一样,对精神病及患者都有几种误解。其中一个是:许多人认为到心理健康学院接受治疗是一件可耻和见不得光的事。这大概是因为心理健康学院的前身——板桥医院内的多数病人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只有精神分裂者才到那里看病。然而,现在的心理健康学院除了诊断和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外,也负责诊断和治疗其他心理病症,如忧郁症、强迫症、躁郁症、失眠等病症。在步伐紧张的现代社会里,这些病症其实很普遍,心理健康学院所提供的服务不仅仅是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包括许多情绪一时无法调整过来的普通人。因此,本人认为有关当局有义务将这个信息传达给大众,以消除他们对心理健康学院的偏见。


另一个误解是:许多人认为,如果某人患上精神或心理病后,就没办法康复,也没办法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他们或许因而无法接纳曾经患有精神或心理病的人。然而,这是错误的想法。许多心理病患者在妥当的治疗下,是可以完全康复的。就算有些患者无法完全康复,但在适当的治疗和照顾下,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病情,和一般人一样过正常的生活。因此,如果当局希望精神病患者能够重新回返社会,就必须教育大众改变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


如果当局能够有效地教育大众有关精神病的正确信息,这对提高新加坡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将会事半功倍。不仅如此,如果大众对于不同的精神和心理病症有更多的认识,他们能更早察觉到周遭的人或许患病,并提供援助。至少,本人日后若向他人提议将疑似患有精神或心理病的亲友送到心理健康学院接受诊断时,就不用再面对类似K女士那种脸色大变的反应了吧。

Tuesday, March 09, 2010

Craig Ferguson Avatar Trailer


Another great Craig Ferguson Trailer that just cracks me up...

Chinese New Year Photos @ My House



















Tuesday, March 02, 2010

Daniel Kahneman: The riddle of experience vs. memory



I heard a similar talk from Daniel Kahneman two years ago when he was the keynote speaker at Psychonomics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