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美国观看电视节目播放的广告,会发现许多药剂公司贩卖处方药物 (prescription drugs)的广告。有别于非处方药物 (non-prescription drugs),处方药物需要医生开的药方才可以购买。尽管不同药剂公司所贩卖的处方药物有很大的不同,不过其广告模式却大同小异。广告演员首先会列出一些症状,声称这些症状很可能是某个疾病所导致。该演员然后会声称有研究显示有超过某个比例的美国人患上此疾病,并且警告该疾病的危险性。最后,该演员会声称某药物可以治疗或者预防此疾病,并呼吁观众向他们的医师询问有关此药物的资料。
老实说,一般人在观看了这些广告后会感到些许担忧吧,因为很多时候广告里所提到的症状都是些极常普遍的症状。若对于医疗知识没有某程度的了解,或许就会认为自己已经患上此疾病。难怪我不止一次听到美国的脱口秀表演者利用此现象制造笑话:当我看完这些广告时,我还以为自己身患绝症了。
此类广告的普遍源自于美国政府于1997年对于处方药物的售卖放宽的政策。在各大药剂公司积极地向美国参议员进行游说后,美国政府增加了药剂公司透过大众媒体推销处方药物所能够使用的经费,导致药剂公司相继采取积极的行销策略。顺道一提,由于本地政府禁止药剂公司直接向大众推销处方药物,因此本地没出现类似广告。
然而,此行销策略在美国却引起争议。许多医疗学者认为药剂公司夸大了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这些疾病所可能引发的症状。有两个权威的医疗刊物分别在几年前就针对了此现象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指出许多药剂公司为了提高销售量而不择手段地伪造疾病,把人们渐渐年老时所出现的普通生理状况包装城疾病,然后呼吁大众购买他们所制造的药物来治疗这些 “疾病”。这不仅让大众花前去购买不需要的药品,也间接在大众的心里制造了无谓的焦虑和恐慌。
不仅如此,此行销策略也间接提高了药物的费用。羊毛出在羊身上,花在广告上的经费在某种程度上就由更昂贵的药物价格来抵消。欧盟一直不允许药剂公司在欧洲进行如此积极的行销策略,是因为考虑到公共医疗费用会因此提高。美国的公共医疗服务在发达国家中是公认最糟糕的,而许多专家认为昂贵的药物是其中一个原因。
尽管我们可以将问题推给美国药剂公司的积极行销政策和美国政府的政策,不过只要进一步讨此问题,就不难发现其实是因为药剂公司、美国政府和有些美国大众对于药物和医疗服务在社会上所应该扮演的角色采取了某种看法。或许Merck三十年前的总裁Henry Gadsden在接近退休时接受Fortune Magazine的访问里所发表的言论可以很精确地表现出此看法:许多药剂公司的问题是他们的消费族群仅限于患病者;如果药物能够像口香糖一样就好了,因为药剂公司的消费族群就会扩增。Gadsden也表示为健康的人制造药物是他长期的梦想。
根据医疗记者Ray Moynihan指出,Gadsden的梦想在他发表该言论后被渐渐实现,因为许多药剂公司在九十年代将大笔资金从研究部门投入行销部门,利用上述的广告手法制造大众对于药物的需求。换句话说,药剂公司不再把药物当成药物在出售,而是将药物当成商品售卖,就算利用误导大众的广告手法来刺激或者制造新的消费市场也无所谓。
在近二十多年内,全世界的政治潮流都吹着一股崇尚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的风。当然,此潮流对于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了相当的贡献。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许多企业和政府机构渐渐把所有的制造出的产品当成商品,并且在某程度上把私人企业利润至上的原则引入许多公众服务中。因此,许多国家在近二十年内都打着提高效率和利润的原则把原本是国营的服务、工厂或者基本的水电服务私营化。当然,此举动在某程度上确实让许多原本效率低的国营工厂和服务变得更有效率。然而,如果透过以上将药物当成商品的原则思考此现象时,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检讨和考虑此现象:我们社会里所有的服务或者产品是不是都应该采取私营企业利润至上的原则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