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破晓的瞬间前埋葬于深渊的黑暗

Sunday, October 23, 2005

在鸡毛蒜皮里挑骨头

在鸡毛蒜皮里挑骨头


是自己的幻觉吗?近几年翻阅报纸和观看电台时事节目时,总觉得某种病态思想正渐渐侵袭我们可爱的社会。原本以为是自己多疑,不过周遭的朋友们也留意到了这种病态思想。朋友们通常以笼统的 “无聊” 一词称呼此病态思想,不过我觉得将它称之为 “在鸡毛蒜皮里挑骨头” 是最恰当不过了。

这是种什么样的病态思想呢?在本人具体说明之前,先举出几个例子吧。

例如前些时候在报章里争论不休的 “贝弗兰” 命名事件吧。最近在报章的言论版又再度看到类似的批评,只不过是针对 “宝门廊” 和 “达哥达” 地铁站。或许本人不是语文系出身的,无法看清这其中的 “语言暴力” ,更无法感受它的伤害,所以对激烈的争论觉得莫名其妙。正如同去年母校华侨中学和华中初级学院决定合并时,许多人对合并的学院应取的名称争论不休的情况一样。真奇怪了,怎么我们看问题的焦点不是着重于地铁应该如何在保持合理车资的情况下更有效地服务大众?或者,合并后的学院如何更有效地教育学生,以及从四二制转换到六年制所需做的调整?

说到教育,就不禁让我想起有关本地人对于会考成绩和学校排名的着迷。每当会考来临或成绩放榜时,总是在媒体上听到家长对于小数点的差异特别在意,只因为他们觉得这会影响子女进入优等学院的机会。或者,为了让子女进入名声良好的小学而搬家和做义工的例子已经听得层出不穷了。奇怪了,如果时间和金钱投资在自己子女的身心发展,不是更好吗?把话说难听点,不聪明的人不会因为进了好的学校而突然变聪明,聪明的人也不会因为没进好学校而突然变笨。还有,即使没办法进入好学院,或者会考成绩不理想,就不等於人生从此黯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我相信不只是自己看多了。与其只是抱着 “只要进入名校就可以了” 的目标,不如着重于身心的磨炼,以让子女有能力面对人生的考验。毕竟,进入了社会后是没有成绩单可言的。

或者新加坡人的英语差不差。天啊,我们当然无法说 “标准的英语” 。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是英国人。况且,什么是标准的英语呢?本人到了美国后,发现不同国籍的人在说英语时都有不同的发音。然而,这种字不正腔不圆的状况从未导致任何人无法沟通。应该说,语言不是死板的东西,而是会随着时间演化的。谁在乎它是否“标准” ?只要对方听得懂就行了。大家被无聊的争论拖得团团转。

所谓的鸡毛蒜皮里挑骨头,其实就是把精力浪费在微不足道的问题上争论。例子也不限于以上所举的。任君随便通过任何媒体管道,一定能够看到不胜枚举的例子。例如选择曾吸过烟的偶像歌手当戒烟大使是否恰当。天啊,如果你的子女会因为崇拜偶像才不吸烟,那么只证明父母教导无方。

本人并非想在此鼓励大家采取一种 “什么都不管” 的心态。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本人对于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总是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做出许多批评。有关当局这样子做是不对啊、虽然这样子很好,不过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啊等等。讲好听些,是坚持尽善尽美。讲难听点,就是鸡蛋里挑骨头。然而,我只是希望大家可以衡量轻重,把精力运用在值得讨论的课题上。

因为,即使鸡毛蒜皮里真的挑出骨头,所剩下来的还是鸡毛蒜皮。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