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破晓的瞬间前埋葬于深渊的黑暗

Sunday, October 29, 2006

如果所有小孩都不笨

(刊登于联合早报2006年10月29日)

由于魏老师来自台湾,因此她对于系里的华人研究生都格外关心。时不时在课堂外的走廊碰面,都会寒暄几句。除了讨论近来在系里发生的事情外,交谈的话题多数围绕着习惯中华文化的她身在美国所感受的不习惯。

女儿的教育问题是让魏老师觉得最伤脑筋的事。然而,不是因为她觉得美国学校所教的东西过于艰难,或者是女儿在学校被欺负和歧视。反而,让她伤脑筋的是她认为学校所教的东西太少了。不仅如此,多数美国校园重视所谓的自我价值感 (self-worth),对于学生作业的批改都不敢过于苛刻,因此无论作业好坏,学生都得到A的评分。对于此做法,魏老师感到非常不习惯,并且担心她的女儿们无法准确地评估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着过高和不确实的评价,以至不知道如何改善。

我在帮忙指导教授批改大学生的考卷时就能了解魏老师的顾虑,因为有些大学生贫乏的语文和理解能力让我吃惊。尽管我的美国指导教授常笑我的批改过于苛刻,不过她也常常埋怨美国的教育制度。

问题是那些注重自我价值感的教育者都矫枉过正了!对,注重学生们的自我价值感以培育拥有不同才能的学生固然重要,不过这并不代表所谓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没有用。我记得自己以前的小学教育都注重背书,尤其是数学的乘数表、语法和词汇的增加。要获得这些基础知识的不二法门就是死背。如果连这些基础知识都不行的话,还谈什么培育不同的才能嘛?如果过分注重自我价值感而不告诉学生他们什么地方必需改善,这不是帮助他们,而是害了他们。

这是我的指导教授在讨论到美国的教育制度时经常出现的怨言。

近几年来,本地的教育历经了许多改变,从较早前的少读多学到近期的因材施教,其用意是减少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们的自我价值感和发展学生在课堂外不同的才能。在实行分流制度和学校排名的体系下受教育的我亲身感受这其中的压力,因此赞同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教育部所提出的普通和基础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EM3的负面标签 (尽管有些人会批评这只是对分流标签的重新命名),而且也更准确地针对学生们学习上的弱点。

然而,在大家对于分流制度废除欢呼时,重要的问题是有关普通和基础学平各自的程度。普通和基础学平之间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学生升上中学、高中或者理工学院的学业?选择基础学平的同学,日后如果要增强在此科目的知识,或者要从基础学平转到普通学平,有关当局是否有让这些学生成功过渡的计划?

最重要的是所谓基础学平的程度是否能够让较弱的学生具备足够的知识?如果所谓的基础水平只是降低教育程度,好让较弱的学生们在没有负面标签的情况下能够培养自我价值感,这并非是帮助他们,而是在伤害他们。很多人经常用 小孩不笨做为批评有关当局所实行的分流制度给学生的自尊带来伤害。然而,如果达到 小孩不笨的目标只是透过降低教育程度和评分标准而非透过更有效方法加强较弱学生的程度,这不仅会削弱本地的人力资源,还会让这些较弱的学生在出来社会工作时处于不利的状况。

毕竟,社会根据个人成就所赋予的标签肯定会比分流制度的标签来得更负面和残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