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破晓的瞬间前埋葬于深渊的黑暗

Tuesday, January 01, 2008

评论:2007

(刊登于联合早报,文艺城,2008年1月1日)


本人长期以来都以投稿者的身份揣测文艺城主编的选稿准则 ,因为有时对其选择感到纳闷和不解。因此,当主编要求本人写出对于2007 年文艺城的印象时,本人就从自己的揣测做出适当的评论。

由于近年来在国外,因此只能从联合早报网阅读文艺城刊登的作品。因此,本人对于去年文艺城的印象或许不完全正确。然而,如果要本人从网上的作品揣测主编的想法,所得的结论是他似乎比较偏好评论、专题和报告,因为感觉上以上文类的篇幅有所增加。相对来说,创作的稿件却减少了。

本人觉得这很可惜,因为我一向都认为文艺城提供给创作者发表作品的空间。当然,我不是说评论和专题报告等文类并不重要,只是觉得它们所占的比例过高。如果是一篇评论比十篇创作的比例,那么还算合理。然而,该比例似乎在去年占了1比6左右。不仅如此,许多评论文章的对象似乎是较为资深的作者,基调多数属于赞许而非批评。虽然好作品必须赞扬,不过评论主要的目应该是批评和指出作品的不足,要不然就是某种变相的互相吹捧。

或许评论文章拥有赞许的基调是因为其对象都是资深作者。然而,这却突现了另一个问题,也就是文艺城似乎缺乏新血。本人在近年来阅读文艺城时鲜少发现陌生名字。或许主编在选稿时的考量是稿件的素质,而资深作者的作品在此方面略胜一筹。我可想像主编选稿时的矛盾心情:应该给年轻作者鼓励而选择有些许瑕疵的作品,还是以品质优先为主要准则?本人的印象是主编稍微偏向后者。然而,这无形中就让非资深作者陷入类似Catch 22的状况,甚至还会扼杀他们对写作的热诚。

其实,以上所提到的几点都息息相关,而这其中的问题都源于版位的减少。由于版位减少使到主编没有办法容纳所有想选择的作品,因此出现了评论和创作文章比例不协调和投稿作者青黄不接的问题。当然,这是整个大环境的趋势,而不仅是文艺城的问题。然而,这却不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本人先前提到近来都是透过网路阅读早报。除了身在国外的理由外,本人阅读报章的习惯近年来也有所改变,都是透过网路阅读新闻。在阅读了国内外的各大电子报章后,我发现许多国外的新闻媒体都在他们的网站上提供实质报章以外的额外东西,而不加以收费。许多国外报章也有类似文艺城的版位,而他们懂得利用网路的空间,把许多无法刊登在实质报章上的文章放在网站上。与这些国外报章相比,本地报章在利用电子媒体和网路这点上就逊色许多了。这不仅是对文艺城的一个批评,而是对本地所有报章的批评。

如果文艺城可以善加利用电子媒体的话,以上所提到的问题或许能够迎刃而解。主编或许可以征询作者的同意,把没有刊登在报章上的作品放在网站上。这不仅可以增加版位,也让许多新的作者有另一个发表自己作品的空间。虽然文学的感动自古以来就存在,不过咱们已经步入21世纪了,处理作品发表也必须有21世纪的做法,不能够只是墨守成规。

先前提到评论文章过多,自己却又写了另一篇评论,真是有些不应该。不同的是,这篇文章应该会得罪很多人吧?嗯,我应该停笔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