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破晓的瞬间前埋葬于深渊的黑暗

Tuesday, January 15, 2008

政府的新角色?

(刊登于联合早报2008年1月13日)


在美国2008年总统初选的候选人辩论中,民主党候选人约翰•爱德华斯 (John Edwards) 有别于其他候选人,以推翻美国德游说文化(Lobbyist Culture) 和反对大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为他主要的竞选讯息。换句话说, 爱德华斯是在向选民承诺自己假若当选将会透过联邦政府的力量削弱如药剂、保险、能源等大企业的影响力,以及确保政府成为抗衡大企业的一股新势力。 在考虑美国向来提倡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根深蒂固的游说文化的前提下,爱德华斯的宣言不仅在众多候选人当中算是较为独特,也与所谓主流美国思想稍微有所偏差。

然而,如果任何人近两年有阅读美国许多思想偏左的政治博客网站,就发现爱德华斯的宣言其实是许多网民所提出的见解。不仅如此,有些政治评论家认为热门希拉莉之所以在艾奥瓦洲的初选失蹄,其中的原因是她与游说集团和大企业走得太近,所以遭到许多民主党的选民排斥。尤其是在擅长拍有关社会问题的纪录片的大导演Michael Moore于2007年的片子《Sicko》再次把美国的公共医疗问题搬回公众意识里,希拉莉与保险和药剂企业的关系就显得特别尴尬。

为什么有些美国选民会对游说集团和大企业文化如此抗拒呢?本人的朋友近几年询问我有关美国的社会现象,最常问的两个问题是为何美国是唯一没有公共医疗的发展国家和为何美国政府在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校园枪击事件后却没有施行更严厉的枪械管制。虽然其中原因有很多,包括许多历史和文化的包袱,不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游说集团和相关企业对于美国政府的影响力。

无论是总统或者是参议院的竞选,这都是需要庞大资金的活动,因此许多候选人都向代表枪械和药剂公司的游说集团收取政治献金,或者是有些候选人就原本和这些企业有某些关系。尽管候选人们都必须公布所得的政治献金,而许多候选人都声称不会有利益冲突,不过许多参议员在投票通过法案或者是提呈法案时都明显地受到了影响。简单说明,如果你拿了军火企业代表的钱,你在提呈或者试图通过法案时,难道不会间接地受到左右吗?尤其是考虑下次竞选时的资金,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就不敢得罪这些大企业了。

许多提倡自由市场的社会,如美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其政府官员一向都鼓吹企业友善 (corporate friendly) 的文化,尽可能在税务福利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配合大企业。当然,这些动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非常有帮助。可是,从许多跨国企业的观点,它们是以增加盈利为出发点,没有义务为人民的生计或者生活水平担忧,因为这些都是政府的责任。因此,在许多企业致富的同时,许多美国人的生计都受到了影响。就如同爱德华斯所说的,各大企业给政治候选人的献金都是由人民来偿还的,透过更高的医疗费用、更高的能源费用和无法严厉管制枪械所带来的社会代价。这其实很许多人对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其中一个批评有些相似:中国经济是搞起来了,不过人民的生活真的有变得更好吗?

在我们的现代社会里,衡量一个国家的政府是否有效的其中一个指标是经济成长指数。因此,许多政府都非常重视经济发展以及吸引资金和投资者。本人认为这对国家发展是必要的,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必须在吸引外资和保护自己人民和国家的长期利益间找到一个细微的平衡点。在这点上,本地政府一向来都拿捏的非常好,尽管近来物价上涨和贫富悬殊的问题是稍微让人有些关注。然而,问题是当大企业所得到的利益越过了平衡点的界线,有关当局是否能够扮演另一种角色,也就是爱德华斯口中的抗衡大企业势力以照顾平民老百姓的角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