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破晓的瞬间前埋葬于深渊的黑暗

Monday, August 25, 2008

消费、消费、再消费!

(刊登于联合早报2008年8月17日)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风暴的影响导致许多美国中低收入人士陷入了经济困境,面临着失去房屋和破产的命运。在很多官方和非官方对于此事件的调查和探讨下,除了总结此风波在某中程度上是美国金融机制上出现了监督上的疏忽之外,还总结贷款者不负责任的消费习惯和态度也是此事件间接的帮凶。

在从不同的媒体管道阅读许多的个案后,不难发现上述贷款者几乎都拥有同样的消费背景。他们几乎都至少拥有一张被刷暴的信用卡,而且在信用卡刷暴后就申请另一张卡来偿还其他信用卡的债。让人费解的是这些人在很多时候都不是用信用卡来购买生活必需品,而是购买奢侈品。尽管我们可以有些事后孔明般地把矛头指向为了业绩和利润而不惜接收这些高风险贷款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不过俗语说一只手掌是打不响的,如果缺少了这些高风险贷款者,或许就不会有次级抵押贷款的风暴了。

上述的消费习惯和态度不仅是高风险贷款者的特征,其实在美国各收入阶层都处处可见,只不过中低收入族群的经济缓冲空间较为稀薄,因此很容易就在面临突发的经济状况时陷入困境。或者说,这种消费习惯不仅在美国社会普遍。如果各位留意近几年在本地的消费习惯,不难发现多数出售的商品渐渐从必需品变成奢侈品。翻开电视观看综艺节目,也不难发现许多艺人讨论他们拥有的无数名牌消费品。就本人的观察,发现身边的有些朋友对于购买奢侈品都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就算是会暂时负债也不觉得是一 回事,仿佛消费替代了节俭成为了一种新的美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信用卡公司成功的策略,透过广告画面消除了大众对于消费的罪恶感,间接在消费者心中种下潇洒消费等同活在当下的想法。或许持有这种想法,所以近期才出现了 “卡奴” 的字眼,而近几年来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因为卡债无法偿还而宣布破产。

不仅如此,有需求就有供应,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道理。许多商家在设计产品时也不是以耐用和持久作为商品的卖点,而是以时髦和新颖推销产品。例如,我常听到朋友说自己的鞋子已经不能穿了,原因并非破了洞或者鞋底磨平了,而是鞋子的设计是属于上一季的,已经过时了。当然,在消费者脑子里种下服饰产品拥有季节的想法在某中程度是种心理上的固定产品淘汰 (planned obsolescence) 策略,就如同许多电子产品的厂商在设计和制造产品时就直接有计划地让产品在某段时间后无法使用的原理一样。

如果从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大众消费,多数人大概会认为大众消费是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行为。只要大众一直消费,就会增加对于商品和服务的要求,间接制造就业机会。这就是为何美国政府今年为了抵抗次级抵押贷款风暴所带来的经济萧条而推出了所谓的经济刺激配套,将部分税金退还给纳税的人民,只希望大众会利用额外的现金消费,以刺激疲弱的经济。即使国家经济没有陷入疲态,有关当局也还是会透过此方法刺激经济。本地近几年来不是也有许多类似的配套吗?当然,此措施是否有效其实见仁见智。

由于本人并非经济学者,因此没有办法深刻领略这其中的经济道理。 我只是在自己持有的价值观里无法苟同这种消费形态,毕竟自己从小就被灌输了节俭就是美德的想法。更何况,本人对于环保运动非常支持,经常从不同管道听到地球资源在不久的未来内将面临短缺的说法。如果此话当真,那么上述的消费形态大概不能为地球环保和保护地球资源做出任何贡献,反而会使情况越来越糟糕吧?不仅如此,那些还未寿终就寝就被仍掉的商品,在某中程度上不是会让日趋严重的污染问题雪上加霜吗?

当然,本人也并非在提倡大家都过着过度节俭恶的苦行僧的生活,完全不要进行任何消费。毕竟大家拼命地工作只是为了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享受和宠宠自己。然而,在各位要购买某件商品时,不如想想您消费的理由是什么吧。

No comments: